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庆工商大学青年民俗学者网络讲坛(第二季)”第二讲——韩国民俗学漫谈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030222232

 

 2020年10月30日晚,由重庆工商大学环球360游戏网站主办,社会学系承办的“重庆工商大学青年民俗学者网络讲坛(第二季)”第二讲——“韩国民俗学漫谈”在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晖博士主讲,我院民俗学教师王惠云博士与谈、孟令法博士主持,并先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宋贞子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福升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辉博士等青年民俗学者参与学术交流环节,校内外近50名师生共同参与。

 中韩同属一个文化圈,而了解韩国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一直是国内民俗学者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由此,张晖博士以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史和主要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为主线,辅以自身韩国民俗学学习心得展开了此次讲座。

一、韩国民俗学发展历程

            1

 

 张晖博士将韩国民俗学发展史以时间为轴大致梳理为形成期、发展期、改革期以及成熟期四个时段,并从时段特征、发展里程碑及学派团体流变等角度展开梳理。

 20世纪20年代至1945年,是韩国民俗学发展的形成期。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民俗研究并未体系化发展,而是涌现出诸如崔南善、李能和及孙晋泰等一批以资料搜集整理为工作目标的知名学者;而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现也是在朝鲜总督府的主导下形成的,因而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故关于民俗精神的宣扬是当时主流。

 二战后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是为韩国民俗学的发展期,此一时段韩国国内出现了专门的民俗学会并进行了课程建设。如高丽大学于1946年开设的民俗学讲座,被认为是韩国民俗学逐渐发展成独立学科的表现之一。

 进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民俗学的发展进入改革期,而民俗学的科学征兆则以1978年安东大学建立的民俗学系为代表,这不仅在当时是唯一,至今都是唯一一个为建立民俗系的高等学府。此外,这一时期涌现出一代影响巨大的新学者,如任东权、崔仁鹤、金善丰等,都程度不一的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为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韩国民俗学发展的成熟期,而在韩国民俗学会之外成立的诸如南道民俗学会等,以及一系列民俗刊物的创办,则使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及民俗学学科的体系化建设走向成熟。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韩国民俗学也同中国、日本以及欧美行动互动,而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成立既是代表。

二、韩国民俗学的样貌现状

            5

 张晖博士从村落和家庭生活、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以及民俗游戏等方面描述了韩国民俗的现状。

 在家庭生活和村落共同体方面,张晖博士讲到韩国讲究背山临水的风水观。韩国民众在农耕时代以共同体互助的方式生活,而这种模式直至今日还存在于韩国的城乡生活中。家庭形式也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组成大致分类为五种,而不同于中国的财产继承制,表明在维系儿女平等的同时,长子优先原则则在权责对等的基础上实现了彼此平衡。

 张晖博士从衣食住三方面简单介绍了韩国爱好柔性文化的民族特性,而在岁时风俗中,她则对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食俗做了选择性展示。祖先神、城主神、灶王神、三神、天龙神、地神、夜神、厕神、门神以及七星神都是韩国家宅信仰的重要表现,就此张晖博士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厕神是习惯供奉善神的韩国民众唯一信仰的恶神。此外,韩国民众还会因地理位置以及祭祀方式的不同,而供奉具体村落守护神。与中国惯用的功能性划分巫俗信仰不同,韩国主要以成为“巫”的方式为标准,将此类信仰模式分为世袭巫和降神巫两种。与上述民俗文化相类,韩国的人生仪礼和民俗艺术也与我国相关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一定外在相似性,从而为跨境比较研究带来可能。

三、学术交流与互动

            14(50)

 在互动交流环节,孟令法博士对张晖博士的悉心讲授表达了诚挚感谢,并邀请王惠云博士对所讲问题展开与谈。王惠云博士在致谢后,首先讲述了自己对韩国民俗学的了解和认识,并由从比较民俗学的视角,以互助组为切入点向张晖博士咨询道,韩国民俗文化的变迁是否和中国一样,曾历经从乡村空心化再予以振兴的路径?又从中韩民俗事象的类似性上问道,这些民俗事象在当今韩国有哪些变化?张晖博士回应道,韩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乡村为城市所取代,从而湮灭了不少民俗文化,但是否像我国这样“振兴”还不能简单确证。毕竟两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不同,因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也有差异。

 张晖博士认为民俗事象虽可在代际传承中延续至今,但所谓“传统”的那部分却在当下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功能的延展性解决了一些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某些民俗事象在当今失去必需地位,进而消失。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韩国在日本统治期间还保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乡村,而这些乡村都保有自己的祭祀文化,这表明韩国民众曾为其民俗文化做过维系努力。只是“光复”后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促使韩国民众选择新兴生活,但这也不是说他们完全放弃了过去,而这在很多韩剧中既有表现。

 有听众问道,韩国神祇和中国以人为主的神祇体现了两国怎样的思维差异?对此,山东理工大学高福升博士留言道:“民俗形成与发展基本以民族为单位,因此在对比研究中其差异不能归咎于思维差异,但其差异性肯定是源于思维不同的。”张晖博士则以韩国“端午祭”申遗的大众误解作为回应,认为表面的相似不能认定内部的相同。故在跨国或跨族比较研究时,应切忌先入为主或以己度人,理当客观评析。在回应温州大学王辉博士对于韩国学者如何对待其民俗起源的态度(与我国关系)时,张晖博士进一步指出,中韩两国对相似民俗事象的认识却有差异,但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一定要脱离自拟结论的限制,保持价值中立。

四、结语

            16

 通过此次讲座,张晖博士为我们系统介绍了韩国民俗学的发展史和民俗样貌,让我们有机会了解邻国的民俗学发展现状以及中韩比较民俗文化研究的可能进路。于此,再次感谢张晖博士的精彩主讲,感谢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上一条: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程守太博士为我院师生作讲座 下一条:MSW南山讲堂(05期):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莅临我院作专题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