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星期五上午十点,由重庆工商大学环球360游戏网站主办,社会学系承办的“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高端学术讲座民俗学系列”第2讲——“找回老家:乡土社会之家园景观”在重庆工商大学新图书馆会议中心多功能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主讲,我校环球360游戏网站副院长侯明喜副教授主持、社会学系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在开场的讲述中,彭兆荣教授指出,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本是同根同祖、一脉相承,二者差别不过在三点:一是空间上,社会学主要聚焦都市,人类学则聚焦乡野;二是时间上,社会学着眼于当下,人类学着眼于传承;三是方法上,社会学通常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人类学则常用质性研究方法。因此,社会学与人类学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算完整。诸如二者均不求唯一标准,但求启发人的心智。紧接着,彭兆荣教授从“家园的‘表情’”“景在‘五行’中”“‘被加速’的乡村旅游景观”以及“找回老家”四个方面展开此次讲座。
一、家园的“表情”
彭兆荣教授首先阐明,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的基本形制是村落,即通常所说的“家园”,它成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视觉印象,由特殊的形式化标识承载;同时也是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最后根据。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中指出,“作为栖居动物的人,将自己视为景观的一部分,是景观的产物”,以此表明人也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中国人的处世观念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论,而是“天地人和”的观念,意思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深深镌刻在乡土景观中。乡土景观虽然只是日常生活的场景,与自然协调的风景,但其不仅体现一个特定地方的精神,更体现了文化多样性。这些“文化物种”的多样性是启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源泉,哪怕其正处于消失边缘,也是值得记录的。人类学就是要在日常中发现非常,在平凡中找到非凡。另外,乡土性的家园史在创造和确立地方感,创造家园遗产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彭兆荣教授列举了和顺古镇、江村、龙脊梯田三个例子,以证实家园是人们最初生长的地方,也是人们记忆归属永远伴随的“祖地”,家园中的景物、器物、符号、仪式都是值得研究的家园遗产。
二、景在“五行”中
在该部分的讲述中,彭兆荣教授阐述了乡土景观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的“乡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各种元素、材料、符号、关系于一体的结构系统。中国的“乡土景观”需从“五行”开始。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风水)、命理、相术以及占卜等方面。彭兆荣教授认为,风水学说包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不能简单归之于封建迷信。“五行之中,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土”代表融和,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村落都是讲形式的,这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皆承认的。“形式”就是自然生态的概念,即中国的村落十分讲求生态平衡。传统乡土建筑选址通常会遵循“后有靠,边有抱,前有照”的原则,而如今所建造的高楼都无法体现风水的观点了。彭兆荣教授举例道,厦门大学的校址就是根据风水原则选定的,因此其“最美高校”的名号也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他又举了两个田野点为例,指出其颜色、空间布局都是很讲究的,可如今人们对此的记忆都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些正是祖祖辈辈在天地人和的观念指导下总结出来的,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
三、“被加速”的乡村旅游景观
彭兆荣教授指出,全球化所造成的移动性,不仅传统的乡土社会本身被带动,并加速了社会变迁,而原本自治性的“静止乡村”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骤然“被提速”。旅游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也随着这种移动性进入传统乡村,不少村落也正以“主动”姿态迎接大众旅游的到来。游客的到来导致传统生产、生计及生活节律的被打乱,而历史形成牢固的社会结构可能产生了松动。静止的乡土如何面对移动的人群,被动的应对如何转变为主动的迎接。这与其说是一种所谓的“转型”,不如说是一种对乡土社会的考验和检验。作为一把双刃剑,旅游当然能拉动经济发展,但在拉动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使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景观;如何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宗教、仪式、庆典、习惯等;如何保持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而不是被设计师规划建造出来的“人工景”,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找回老家
彭兆荣教授向我院赠书新著《乡土社会的人类学视野》
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城市”作为乡土的一部分,遗留了许多乡土的因子和因素,因而还是乡村性的,即“乡”与“土”的结合。“乡土”的历史价值以“传统”昭示代际之承。“传统”是一个不易把控的概念,它是一个不断“累叠”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版块、土石都会沉积下来,它们都在时间的推演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时态、形态和状态,仿佛“传统的发明”。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离开了“土地”, 便失去了“社会”之根。费孝通曾说,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土”是我们的命根,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如果城镇化建设不顾及这数千年养育和传承下来的乡土伦理,这种城镇化最终将被摈弃。据此,彭兆荣教授认为,我们在寻找和重新建构中国乡土景观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厘清中西方历史价值观所赋予的各类景观,回归乡土,找回自己。
五、互动与总结
在互动环节中,我院社会学系主任罗兆均副教授首先对彭兆荣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肯定了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一脉相承的观点,并表示今后将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学生融入田野,于田野中发现社会的多样性。
随后,我院同学积极参与提问。有同学问到,西方都有宗教神学,为什么中国没有,中国又应该如何发展此类研究。彭兆荣教授解答道,西方有神学,神学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神学、没有宗教,因为没有所谓的信仰。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人讲求实用,故不需要如基督一类被抬高的神。因为这类神既不是粮仓,也不送子,没有任何实际的效用,中国人自然不会尊崇。加上中国与西方家庭结构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中国老人不需如西方老人一般寻找晚年的心灵依靠,也就不需要基督这类托付对象。总而言之,中国人信仰天地人和,有自己的神,有自己的圣。还有同学向彭兆荣教授咨询到,能否为人口学专业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以及她应该如何克服研究领域越来越窄的困难。彭兆荣教授指出,人口学研究不只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它应该更加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他建议学生找到自己合适的研究领域,西方的理论需要学习,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一条中国人口学自己的研究路径,即立足本土社会的发展实际,探究我国人口现状的发生史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从而在当下制定更合乎社会需要的人口发展策略,以引导合理的婚育观。
最后,本次讲座于在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