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讲座纪要 || 江帆:绿叶·树木·森林——人文研究的理念拓展与方法

讲座纪要 || 江帆:绿叶·树木·森林——人文研究的理念拓展与方法

作者:田丽

微信图片_20210522005153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上午10点半,由重庆工商大学环球360游戏网站主办,环球360游戏网站社会学系承办的“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高端学术讲座人类学民俗学系列”第4讲——“绿叶·树木·森林——人文研究的理念拓展与方法”在重庆工商大学慧智楼429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主讲,我校环球360游戏网站侯明喜副院长主持,民俗学教师孟令法博士、王惠云博士以及社会学(类)全体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江帆教授在讲座开始之前引入了迪格尔印第安人的一句箴言: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个陶杯里,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这说明文化是充满异质性的,人文研究要去关注小数据,即文化的这种异质性。人文学科的研究指向的是“人”。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何谓“罗马”?就是人及其所处的文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文化的异质性,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兹所言:“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简言之,每个人都处在自己原生之成长背景的文化之网中。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江帆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人文研究的时代语境——横看成岭侧成峰

微信图片_20210522005113

江帆教授从方法角度着手,分享了她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中的所得和思考,探讨了当下我们所应面对的一些急切问题。江帆教授提到,现在关于“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语境,人文研究的两个层面分别是事象与心灵,如今描述事象的能力有增长,但阐释心灵的能力仍比较低。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社会永远是动态变化的,但人的心是不变的,故而开掘心灵的技巧永远有用。

江帆教授以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一书为例(该书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营养学、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了印度人何以不食牛肉),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她指出,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研究的主要视角,虽然这种研究在客观上不易融合,但正因为如此,这种性质的研究也更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江帆教授认为,为获取更为广泛的理论资源,人文研究须打破学科疆界,“侵入”不同学术领域。

二、他山之石:人类学的几个理论工具

微信图片_20210522005058

江帆教授在此提到了认知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阐释人类学以及哲学人类学四个理论视角,而这也是对其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指引作用的部分理论工具。认知人类学认为每个社会的成员头脑里都有一张“文化地图”,只有熟知这张地图才能在所处的社会中自由往来,而文化研究的主要地图就是这张文化地图。江帆教授在阐述生态人类学对其影响时,重点强调了人类学中“生境”一词。她认为,“生境”专指具体民族或族群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于特定结合部的互动关系,由此对应到本次讲座的主题“绿叶·树木·森林”:绿叶,意指外在的物质形式,是文化持有者承载的文化外在事象;树木,乃外在物质形式及与之关联的内在理念,即文化持有者的精神特质及其文化表征,而外在表征与内在精神则是统一体的;森林,则是滋育文化的一方水土,包括“文化社区”的背景及所有相关因素。江帆教授根据以上理论工具分析了东北文化。她认为,由于地处“关外”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的东北民众在文化建构上较少受中原礼教的束缚,有相对于中原内地较为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文化创造方面有大俗大雅之气。

三、人文研究的拓展维度

微信图片_20210522005128

江帆教授指出,人文研究有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个维度。对此,江帆教授以东北人参文化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由此指出,历史上的东北渔猎民族恪守“靠山吃山”的原则,从物质到精神“吃定”山林,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与自然反复磨合、较量、适应的过程中,东北民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摄取和利用山林资源的生计文化,由此建构了山林渔器文化及其认知。

江帆教授指出,黄振华是辽宁一位著名的故事家,擅讲精怪故事,如《雷劈精怪》《沃精沟》《李达遇山怪》《水上吃饭的精怪》《山里的四不像》《露尾巴的狼精》《蝙蝠成精》《蚊子精》《白老鼠成精》《树精》《柳仙烫嗓子》《种瓜老头与泥鳅精》《黄皮子闹事》《猪槽子闹事》《西关城门上的大蟒》等,呈现了千奇百怪的精怪形象,而这不仅体现着东北渔猎民族对山林资源的丰富认知与想象,更映射着人与物的深层关系结构。

四、人文研究意义的重新审视

微信图片_20210522005120

江帆教授认为,在后现代社会思潮下回眸民间、反观传统,当下的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之道、多元文化的标识符号、地域文化的显性存在和高科技的人文根脉。在“非遗后”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与创新?时下,一些传统文化已渐由“自在的遗产”向“可操作的遗产”转化,传统文化符号也在日益彰显。厚重的内涵使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无形张力,展现出超越历史时空的审美价值,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史意义。现代人类开始向自然回归,向真实的人性回归,而大地崇拜及传统文明可能会成为更大范围之“社会病”的解毒剂。

江帆教授进一步指出,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开掘人文研究的内蕴价值,需要改变近几十年来在现代化及精英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审美视角和价值立场,练就一双慧眼。时代越是前行,人类向本民族或族群文化原点的回望之心之情就愈发强烈。乡愁依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心灵史的悠悠叙事,承载的依然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坐标。乡可以变,乡愁的本质不会变。正因如此,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研究者,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可作为空间。

e899ea88d9475d7664918997d0bf3138

最后,本次讲座于在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上一条:虎故事传承及其文化价值 下一条:口述史与知青集体记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