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讲坛纪要 || 郭翠潇:计算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

  微信截图_20211025141551

  20211019日晚1900,由重庆工商大学环球360游戏网站主办,环球360游戏网站社会学系承办的重庆工商大学青年社会学者网络讲坛(第四季·总第十七讲)“数字人文与民俗学发展”第一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郭翠潇副研究员为我们主讲“计算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环球360游戏网站社会学系王惠云博士与谈,孟令法博士主持,校内外近六十名师生共同参与。

 此次讲座郭翠潇副研究员以新闻学的五个W,即何谓计算民俗学、计算民俗学为何兴起、计算民俗学何时提出、计算民俗学由谁提出以及计算民俗学在何地提出开端,详细讲述了计算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并由此阐述了现阶段计算民俗学的特点与计算民俗学带给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1527

一、何谓计算民俗学

 郭翠潇副研究员首先讲到,计算民俗学(computatioanal folkloristics)的简单概念是以计算机算法为主要方法的民俗学研究。计算民俗学是民俗学的子学科,其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民俗学研究相结合,本质上是方法论的革新。计算民俗学在方法论层面涉及民俗研究的全过程和民俗档案的全生命周期:从采集、立档、存储、分类、索引、检索,到呈现、利用、分析解释乃至分析工具的开发,每一步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和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在此,郭翠潇研究员还强调了“计算民俗学”与“数字民俗学”的区别和联系,她指出“计算民俗学”主要侧重于运用计算机算法来开展研究性分析,或基于现有数据库进行研究,或利用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进现有数据库,而非基础性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1815

二、计算民俗学的兴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的蒂莫西·坦盖利尼等学者在2012年联袂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计算民俗学”(computational folkloristics)这一全新概念。计算民俗学为何会成为民俗学的子学科呢?对于这个问题,郭翠潇副研究员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在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民俗学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民俗数字资源急剧增加,数据量空前庞大且类型多样。社交媒体、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当代民俗学者提供了获取大量资料的便捷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学研究方法开始遭遇困境:手工制作的索引卡片跟不上数字资源的增长,原有的基于小样本的民俗学分类和索引不能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建档与检索需求,传统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方法无法应对海量资料。因此,民俗学者必须适应这样的新环境,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应对这一巨大变化。

2)数字人文的兴起与发展。数字人文是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与教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数字人文的前身是人文计算,而早期的人文计算则开始于意大利耶稣会神父罗伯特·布萨在1949年开展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郭翠潇副研究员还讲到,在“计算民俗学”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有学者探索利用计算机技术做相关研究。如美国史诗学家约翰·迈尔斯·弗里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史诗研究,且成功利用计算机分析了《贝奥武甫》的步格和韵律,并于1978年将成果发表于人文计算领域第一本专业期刊——《计算机与人文科学》。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2335(57)

三、计算民俗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践,各地的民俗学研究机构和民俗学者积极开展民俗资料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库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郭翠潇副研究员从以下三个案例介绍了目前计算民俗学已进行的研究:

   1、人类思维通道项目。由已故著名史诗学家、古典学与口头传统研究领域专家、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约翰·迈尔斯·弗里主持。他将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简写为OT),而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简写为IT),与简写为TT的文本技术(Text Technology)形成对比。这三种媒介技术产生三种“集”(agoras):oAgora是口头集,eAgora是电子集,tAgora是文本集。oAgora是可以冲浪的口头网络,含有诸多口头词汇和专门化的语言,而eAgora是可以冲浪的电子网络,通过相关联的系统来航行。

   2、芬兰的“文化三宝磨”。该项目的宗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主要文化事项为核心,围绕其建立文化知识体系。通过语义网将史诗《卡勒瓦拉》诗行中涉及植物、人物、事件、器物等表述的语汇链接到国家博物馆的相关展品或语音、视频等传播媒介上。

   3、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在分类检索方面、可视化呈现方面、计算分析方面、分析工具开发方面对计算民俗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随后,郭翠潇副研究员指出,目前计算民俗学尚无专门刊物,但较为集中的成果发表则集中于2016年《美国民俗学刊》(冬季号)刊出的“计算民俗学”专辑,以及《当数字遇见神话:古代叙事量化研究方法》论文集等。目前,中国的计算民俗学在实证性操演和计算研究方面,主要有辽宁大学吉国秀教授及其团队在IT笑话研究中使用了R语言文本挖掘技术,堪称计算民俗学在中国的先行实践案例,值得我们关注。此外,郭翠潇副研究员还向听众介绍了其他以“数字人文”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中国学术专著。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3034(62)

四、现阶段计算民俗学的特点

 计算民俗学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就计算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来看,郭翠潇副研究员认为这一民俗学子学科主要有以下七个特点:

 (1)呈现多学科、多学者合作的特点。也就是说,大部分研究由民俗学领域和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学者跨学科合作完成;

 (2)计算民俗学领域的民俗学者主要来自欧美国家;

 (3)尚无专门刊物;

 (4)研究依赖于优质的数据库;

 (5)研究对象仍主要是文本数据;

 (6)传统的“文本细读”与“远读”相结合,重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多维度、多模态的连接关系;

 (7)计算机算法带来的突破和自由,又反过来促使民俗学者反思一些民俗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5134(67)

五、计算民俗学带给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郭翠潇副研究员指出,计算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给民俗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她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搜集和立档:在数据收集方面,民俗学者可以不与人面对面交流以搜集资料,但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搜集信息,从而能在更大范围内做调查研究(处处是田野),但其中或可涉及隐私和侵犯等相关伦理问题。在资料立档方面,数字化的资料数量庞大、格式多种多样,但技术更新换代易导致旧有格式数据不易被读出、异构数据不易整合等问题。此外,数字化资料可能引发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

2)分类、索引和检索:以往的民俗学分类,是基于分类者个人的语言、学识水平和掌握的有限资料而得出的。计算机算法能够基于民俗语料库建立相关的统计模型,突破这些局限,从而助力学者做出超越类型、母题之上的研究。民俗档案库资料的多模式呈现,可以让分类方式和检索方式适应研究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是让研究者的需求受分类和检索方法的制约。

3)可视化和导航:研究者可以运用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时间线、统计图表以及社交网络图等可视化方式呈现民俗资源。比起传统的民俗地图方法,低成本GIS软件的出现和易用的网络地图服务为制作民俗学提供了便利。

4)计算分析:基于优质数据和数据库,用计算机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民俗学的文本细读之外,运用文本挖掘分析、可视化等技术实现的“远读”,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019190554

六、互动与总结

 在互动与总结环节,孟令法博士首先对郭翠潇副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并总结到计算民俗学是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而兴起,作为一个新兴的子学科,在许多研究领域,我们还处于理论学习和方法借鉴的阶段,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随后,王惠云博士对计算民俗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指出目前的计算民俗学研究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中心,且有大量优质的数据库,相对而言我国优质数据库相对较少,这将是我国民俗学界未来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王惠云博士接着咨询到,计算民俗学作为民俗学分支学科的一个新开拓,与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学又怎样的关系?而这一问题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与来自中山大学的张磊博士所问相似。

 对此,郭翠潇副研究员答道,计算民俗学目前更偏向于民间文学领域,如神话、史诗及民间故事等,且首先基于一定优质数据库,再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研究分析,但这并没有抛弃传统民俗学的文本细读,只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研究。可以说,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兴起的数字民俗学是以深度分析为目的的计算民俗学的重要前提。

 通过本次讲座,郭翠潇副研究员对计算民俗学的兴起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以及带给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于此,再次感谢郭翠潇副研究员的精彩讲述,感谢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上一条:“法学研究与法学学术论文写作”讲座在环球360游戏网站成功举行 下一条:“数字法治的信息表达”讲座在环球360游戏网站成功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