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讲坛纪要‖ 张多:上抖音刷神话:自媒体神话转化的技术逻辑与文化批评


企业微信截图_20211117205441

20211112日晚1900由重庆工商大学环球360游戏网站主办,环球360游戏网站社会学系承办的重庆工商大学青年社会学者网络讲坛(第四季•总第十九讲)“数字人文与民俗学发展”第三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云南大学文学院张多副教授为我们主讲“上抖音刷神话:自媒体神话转化的技术逻辑与文化批评”,环球360游戏网站社会学系王璐博士与谈,孟令法博士主持,校内外近100师生共同参与。

此次讲座张多副教授从以下四个板块围绕主题进行讲述:一是神话遭遇自媒体;二是神话短视频;三是碎片还是谱系;四是神话主义的回响。通过这几个板块探讨了抖音里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一、神话遭遇自媒体

3(84)

张多副教授首先讲述了抖音在数字时代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他认为抖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成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不可忽视的工具。随着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纷纷上线,当代中国的互联网社交文化全面进入视频时代。2020年发布的《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将这种视频社交文化界定为“视频社会化”。神话作为民间文学诸文类中的一种,在数字化时代表现出很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张多副教授在对诸如微信(WeChat)、微博、豆瓣、知乎、抖音(TikTok)、快手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线上田野调查时,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通过新媒体来了解中国神话的,尤其抖音里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神话短视频。2010—2020年这一时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视频文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神话转化传播的主流媒介。截至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8亿。仅抖音这一款软件,截至20209月的国内日活跃用户数就突破了6亿。基于前述内容,张多副教授又介绍了自媒体中神话的文化特征:(1)神话的神圣性被极大削减;(2)亚文体(sub-genre)走向前台;(3)现实世界秩序的最初奠定。

随后,张多副教授以抖音短视频为例,进一步讲述了互联网重构神话传统的问题。短视频主要依托智能手机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因而这是一种移动媒介催生的自媒体。各种街巷新闻、社会文化、生活起居、个人叙事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传播。随着大数据算法技术的运用,每位用户观众看到的短视频都是符合自己趣味的。对于短视频平台用户制作的内容而言,神话类视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类,但对神话这一文类而言,短视频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表现形式。

张多副教授认为,神话短视频依附于短视频,拥有短视频的所有特点,并指出神话短视频,是将神话表述的权利归还于“民”,这与以往由知识分子阐释神话的情形大不相同。在现代互联网出现的早期,网络中就充斥着新奇的术语、故事、恶作剧、传说等等,因此网络民俗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表述神话的权利。总之,抖音已经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

二、神话短视频

8(91)

张多副教授通过调查,将抖音平台上的神话短视频分为六类:漫画配音讲解神话、动画配音讲述神话、影视桥段配音讲解神话、真人主播讲述或讲解神话、神话仪式的现场视频以及生活场景中神话元素的视频记录。不同类型的神话短视频重述中国神话的方式各有不同,体现出差异化的叙事面貌,同时因视频制作技术门槛较低,大众化视频制作得以真正实现。

张多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第一类——神话漫画配音,这一类短视频用静态的漫画辅以配音的形式讲述神话。不过,这种讲述并非传统意义上有头有尾的完整神话叙事,而是对神话叙事进行话题化、现代化改造。这类漫画的风格主要是“中国风”,神祇服饰多为古代服饰,彰显出用户对古代神话语境的想象,构筑了一种话题化、视频化的上古神话呈现方式。然后讲述了第二类——神话动画微电影,和静态的漫画不同,这类动画对神话场景的再现更加直观、鲜活,更像是根据中国神话素材创作的微电影。这类短视频在几分钟之内要讲述稍复杂的神话叙事,因而往往会将核心母题提炼出来重点呈现。

就第三类影视桥段素材重述神话来说,这类短视频的文本更像影评,同时也是借助影视素材来重构古代神祇的关系叙事,体现出影视作品、视频剪辑、神话重述等多重神话文本形式相叠加的效果。第四类是真人主播讲解神话,在抖音上有一些真人主播是专门讲述神话的。这类真人主播讲述神话的视频,有的属于严肃知识普及视频,这种视频因循传统神话讲述的叙事话语;有的则是戏谑创意类视频,即对传统神话进行解构和改造。第五类为神话仪式的现场视频,这类短视频通常摄录某个民间仪式或节庆的现场,以这些仪式、节庆作为活态神话的呈现形式,而这类短视频多涉及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神话。通过短视频,当代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活态神话场景得到广泛传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神话在地化实践图景。最后一类是记录生活中神话元素的短视频,这类短视频将观众带入生活的语境中,发现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神话观念和符号,也时刻提醒观众神话并未离我们远去。

总之,张多副教授认为视频生活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与人的连接模式。虽然神话只是视频文化生产潮流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视频技术对中国神话传统带来的重构、解构或者改变是不容忽视的。

三、碎片还是谱系?

12

关于短视频是不是新的碎片文化,张多副教授利用抖音短视频为例为我们揭示了短视频的本质。首先,神话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神话的表述方式不同,神话短视频借助技术发展,塑造出全新的文本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神话素材制作视频,并实现快速传播;人人都可以在算法支配下便捷地获取神话短视频。

从表象上看,各种各样的神话元素都必须在几分钟内用视频方式呈现,受众越来越习惯于指间划过的短暂神话。尤其是动画配音、真人主播解说类神话短视频,制作者将自己消化神话素材的成果在几分钟内快速、直接地推送给观众,讲究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感官,而没有给观众留下很多深度思考与沉浸的空间。随后,张多副教授讲述了抖音上不乏取材古典神话的短视频,它们普遍呈现出一种重新建构上古神话谱系的倾向。这些神话谱系化实践,与茅盾、袁珂、钟毓龙等人的神话谱系化工作是相类似的。因此,在看到短视频解构神话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用户重铸上古神话体系的努力。

总之,在神话主义的研究中,除了看到当代中国神话创造性转化的热闹景象,也应从碎片化角度对其进行文化批评。神话短视频是不是中国神话新的碎片?就目前短视频的不断发展及其所呈现的神话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民俗研究资源转化来看,下结论还为时尚早。然而,短视频对人类深度阅读和沉浸思考的挑战,警惕我们在研究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转化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

四、神话主义的回响

14(98)

张多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神话主义。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提出的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

基于前述内容,张多副教授认为自媒体“社区”有以下特征:1)讲述神话的主体是一个用户账号,这些用户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团体,有时也可能是专业运营机构;(2)用户讲述神话的对象是其他千千万万手机用户,他们形成了一个用户账号的粉丝群体;(3)这些用户讲述神话的文本生成方式是数字化的,也即必须经由视频制作软件的加工。这种几分钟的神话展演,还取决于观众用户有没有耐心看完。观众用户可以选择不看完就“划走”,也可以选择随时“划回”。张多副教授用赫尔曼·鲍辛格的话说,这是一种“加速度”,是民间文化纵向联系(传承)被横向联系(传播)所取代的时间压缩、空间扩展的现象。

总之,这种神话的接受链条伴随着划动手机屏幕的行为而产生,观众对神话的感受、体验是通过一个个短促的感官时空不断串联的。观众在“刷”神话短视频时,接受到连续的、加速度的神话视听内容的感官刺激,会逐渐习惯这种快速的、集中的、掐头去尾的甚至去语境化的神话内容,进而忽视对中国神话传统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思考。这也是短视频带来的弊端——它剥夺了中国神话传统的时间沉淀属性,造成了神话话语生产和接受的加速度,以及神话表现形式的时空坍缩。

五、互动与总结

17

在互动与总结环节,孟令法博士首先对张多副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总结了张多副教授的研究内容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抖音短视频虽然对神话的神圣性有很大的削弱,但它起到了交流互动的作用,并且通过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证实了张多副教授所述及的“合理主义”。

王璐博士在与谈时,首先对能听到张多副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荣幸。她认为此次讲座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很强,诸多地方值得学习,同时也提出了她的思考。王璐博士以抖音为例,谈到张多副教授提到受体与主体的转变,并且指出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以抖音平台为例,哪些因素导致了受体与主体的相对稳定。张多副教授回应到,抖音打破了学科界限,转发传播宣杨的是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对文化认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张多副教授谈到了口传与书写的大分野问题,但从媒介分野的视角来看,数字媒介并没有削弱纸张印刷的传承,只是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再综合和再调节,从而形成口传与书写的双向交织。

有听众问道,面对很多短视频随意剪辑利用即成影视作品,会不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张多副教授回应到,这方面肯定会有风险,而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案件也已发生,因此短视频在制作中还是要注意他人的知识产权。孟令法博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问到,短视频制作者在采用异地民间口传神话时,会不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张多副教授认为,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尚未在我国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或法规,而国际社会虽然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但同样未能形成为国际所认可的保护措施,因此如何对口头传统等民间艺术作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或许谨守“伦理”是一个重要方向。孟令法博士补充到,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中分类别涉及了“包容性经济”和“持续知情”,或可为我们现在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定指引。

通过本次讲座,张多副教授对神话遭遇自媒体、神话短视频、碎片还是谱系,以及神话主义的回响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于此,再次感谢张多副教授的精彩讲述,感谢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上一条:工作坊纪要 || 王璐:艺术人类学视阈下的非遗传承变迁与地方策略建构——基于西双版纳傣族织锦的讨论 下一条: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程守太博士为我院师生作讲座

关闭